计数器望远镜方法,计数器望远镜方法图解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计数器望远镜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计数器望远镜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现在能制造比哈勃望远镜更先进的太空望远镜吗?
这个肯定是顶级国家秘密啦!
大概估计一下:
哈勃望远镜不只是一个望远镜那么简单,而是一套系统和为其服务的人员。
以中国目前的技术实力,而且在中国并未重点优先的大量投入来发展这一领域的前提下,中国应该还不能整体上造出比哈勃更先进的望远镜。
但应该可以在某些子系统或者项目上,能够超越哈勃目前的水平!毕竟哈勃虽有更新,也已服役多年。
哈勃望远镜是1990发射的 主镜直径:94.5英寸(2.4米)我国现在的高分卫星就能达到这样的性能 而我国长光所最新成果是一块4.1米的碳化硅反射镜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等我国长征5性能稳定后就能把它打上去了
哈勃望远镜应该是除了阿波罗登月之外最著名的一个空间项目,同时也是一台全球最为出名的一台天文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射升空,一直在将近60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飞行,以便避开地球大气层的干扰(湍动、大气吸收),进行太空观测,拓展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
中国现在能制造比哈勃望远镜更先进的太空望远镜吗?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来看。
首先看哈勃望远镜的本身。望远镜的光学部分的光学系统***用卡塞格林式反射系统,由两个双曲面反射镜组成,一个是口径2.4米的主镜和一个是主镜前约4.5米处的口径0.3米副镜。这对于已经颇具经验的中国天文望远镜制造单位(比如南京天光所、西安光机所、成都光电所等)来说完全没有问题。我国现在已经建有两台口径分别为2.16米(河北兴隆,国产)、2.4米(云南丽江,英国制造商)、1.8米(云南丽江,国产)等多台望远镜等。此外,著名的LAMOST(郭守敬望远镜)的有效口径是4米,虽然是***用多镜面拼接技术。列举这么多,就是想说明2米级空间望远镜的设计和建造对于我国来说没有太大难度。在正在顺利推进中的天宫2号项目中,就有一台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应该很快就能上天。我也曾参与过其中一个后端项目的讨论与预研,但已经遗憾落选。
其次说哈勃望远镜的后端设备。哈勃望远镜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安装了丰富和功能强大的后端设备,比如各种相机和光谱仪。这些后端设备可以分别对天体进行拍照观测和分光光谱观测(参考牛顿三棱镜实验)。而最终数据的记录需要使用高灵敏度CCD和数位光子计数器,而这恰恰是我国的短板。目前在天文界使用的科学级CCD应该都是来自于国外进口,并且是特定的某两家。
最后聊哈勃望远镜的发射和运行问题。近些年中国航天的发展,特别是新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天宫中国空间站项目、嫦娥系列月球探测项目和空间天文项目的开展,已经表明中国有能力发射、测控大型空间实验装置和精密观测设备。对于发射和运行(远程控制、数据通信)类似哈勃望远镜这样的太空望远镜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质疑现代量子力学所谓实验中的单光子,是概念上的单光子,还是真实的单光子?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地业余,非常地民科。单光子的产生和探测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现代物理实验,尤其是量子光学实验里司空见惯。这种问题只有一帮不去学习,也学不明白的蠢人才问的出来。
首先就发射端来说,自从发明了激光,单光子产生就没有原则上的困难,只要把一束窄线宽激光不断用衰减片,能量衰减到一个光子的能量,就无法再衰减下去,这就是单光子源。这种单光子源不够完美,因为是相干态,偶尔会以两光子形式出来,但是用来做量子通信足够用了(诱骗态方案)。更理想的单光子源可以用半导体量子点,一个量子点可以不断地产生单光子脉冲,品质非常好。
就单光子探测来说,用半导体芯片探测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根据光电效应,单个光子会被单个电子吸收,让这个电子能量升高,变成极微弱的单电子电流,但这个微弱的电流对半导体技术来说也不是难事,可以通过雪崩放大等方法变成更强的电流,所以经常提到的雪崩二极管,单光子计数器,EMCCD都是专门用来探测单光子的,市面上到处有卖。最近有一种新的超导纳米线技术,可以更高效地探测单光子,也有了商业产品。
相关的问题,囚禁单个原子也不是什么难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发明了离子阱,里面囚禁单个离子,甚至单个质子,单个电子都很常见。对中性原子来说,有两种方法可以囚禁单个原子,一种是用光学微腔,另一种是光晶格,可以做到每个个点囚禁一个原子,世界上能做到这个技术的实验组很多。
综上,提问者不要用自己的无知去抹黑物理学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计数器望远镜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计数器望远镜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nosokkii.com/post/4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