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射式计数器,对射式计数器的作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对射式计数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对射式计数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对射式红外传感器计次数不准?
先用手工遮挡一下光电开关,看是否能输出正确信号,然后大约计算电机运转时每次经过光电开关所用时间间隔和遮挡持续时间,这两段时间是否太短,小于光电开关的反应时间或你接受计数信号的主机的反应时间,使计数信号漏记录
对射电眼控制线怎么接?
对射电眼控制线的接法是接近开关一端接220V电源的任意一端,另外一端接信号输入不过一般都用三线的,很少有两线接计数器的,但要注意这个输出的电压和你需要的信号是否匹配。
对射型光电开关的工作原理是对射导通---遮挡=信号变化=输出变化=开关量信号变化。工作方式:在线测量,先行校准,遮挡有效。
核辐射探测器的分类?
按照给出信息的方式,辐射探测器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粒子入射到探测器后,经过一定的处置才给出为人们感官所能接受的信息。例如,各种粒子径迹探测器,一般经过照相、显影或辐射监测仪化学腐蚀等过程。还有热释光探测器、光致发光探测器,则经过热或光激发才能给出与被照射量有关的光输出。这一类探测器基本上不属于核电子学的研究范围。
另一类探测器接收到入射粒子后,立即给出相应的电信号,经过电子线路放大、处理,就可以进行记录和分析。这一类称为电探测器。电探测器是应用最广泛的辐射探测器。这一类探测器的问世,导致了核电子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能给出电信号的辐射探测器已不下百余种。最常用的主要有气体电离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和闪烁探测器三大类。早在1908年,气体电离探测器就已问世。但直到1931年脉冲计数器出现后才解决了快速计数问题。1947年,闪烁计数器的出现,由于其密度远大于气体而大大提高了对粒子的探测效率。最显著的是碘化钠(铊)闪烁体,对γ射线还具有较高的能量分辨本领。60年代初,半导体探测器的研制成功,使能谱测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用于高能物理、核物理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各种类型探测器件和装置,都是基于上述三种类型探测器件经过不断改进创新而发展起来的。
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R射线 波长短于0.2埃的电磁波。
首先由法国科学家P.V.维拉德发现,是继α、β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
r 射线是因核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原子核衰变和核反应均可产生 r 射线 。
r 射线具有比 X射线 还要强的穿透能力。
当 r 射线通过物质并与原子相互作用时会产生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和正负电子对三种效应。
光电效应 光子与物质碰撞时,把它的全部能量交给物质原子中的核外电子,电子把所得到的能量的一部分用于克服原子核对它的约束,剩下的能量就作为电子的动能,而光子整个地被物质所吸收。
这种效应就是光电效应,在光子能量低时占主导地位。由光电效应生成的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 康普顿效应 当一个具有足够能量的入射光子打到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入射光子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好像我们很常见的2个小球之间的弹性碰撞。
在碰撞之前入射光子具有能量hc/λ和动量h/λ,碰撞之后,光子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后以偏离原来的方向θ角度方向散射出去,从光子那里得到能量的电子沿着与光子入射方向成ψ角度运动。
散射光子的能量变为hc/λ′,动量变为h/λ′。这个效应是首先由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发现的,因此称为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效应 当电子的能量大于1.022MeV时,它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在被物质吸收的同时,会转化为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就是所谓的电子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射式计数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射式计数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onosokkii.com/post/13113.html